第三十六章、法的精神续篇  经伦论

关灯 护眼 舒适     字体:

上一页(2/2) 目录 下一章 繁体版

亲爱的书友,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,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,请访问真实地址:http://wap.88dus.win/71305/38.html

及了那么多呢?反正都是死,置之死地而后生了,所以古代中国的起义军,主要成员都是穷人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人民内部矛盾必须是疏导,而不可以堵塞,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必须是顶层设计,从上向下全民覆盖,而不可下层出现问题了,上层才去设计。英国的议会天天都在开会,无休止的争论,他们在争论什么,就是在设计上层建筑,达成多方妥协的政治法案,以便覆盖全体民众,为的就是国家能够长治久安。如果没有超智慧的顶层设计,单靠下层民众摸着石头过河,最终淹没的不只是下层民众,也包括上层建筑。

(二)、人民为什么要有信仰

人们有信仰,并将精神与灵魂寄托于某一神灵之上,或国家之上,并无善恶之因,只因为没有灵魂存在思想的人反而更加倾向于我行我素的思想,“如果我们不能具备“神灵存在”的观念,那么就会产生反叛的观念。”(孟德斯鸠)如果人们具备“神灵存在”的观念,就可以超越自我,将精神置于财富、荣华、痛苦、欢乐与悲哀之上,减轻因无神论而产生的恐惧的心理压力,消除反叛与自由思想,成就一个具备素质良好,行为规范,充满信心,敢于担当责任的人。

(三)、神父、和尚、阿訇、道士的财富应当受到限制

以财富公益性原则,神父、和尚、阿訇、道士的财富应当受到监督管理,私营的寺庙、道观、教堂经济更应该加以控制,原因是寺庙、道观、教堂是传续不断的社会单元,与国家之中的家庭单元对比是反比现象。即单元家庭可以消亡,而单元寺庙却可以长期存在。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,世代承继的经济实体如果不加限制,必然带来财富巨量增长的后果,而家庭的扩张并不能引发财富的过度集中,这是由于家庭成员会分化成不同的单元家庭,而寺庙、道观、教堂则不存在单元分化现象,如果寺庙、道观、教堂无序的从信徒手中接受财富而不加控制,势必有背社会发展的公益性原则。因此,明智的政府都会采取限制寺庙、道观、教堂无序扩张,与拥有大量财富的措施,即便是封建王朝也会严厉控制神父、和尚、阿訇、道士的财富无序增长。

神父、和尚、阿訇、道士无止境地攫取财富是非常没有道理的,这有背公平公正的原则。因此,在社会主义共和国中对寺庙、道观、教堂无论以任何形式获得的财富都应该记录在案,有专职工作人员来操作,并且要设立第三方监督管理委员会,以确保除保证寺庙、道观、教堂正常运行的资金之外,其余部分全部上交国库,这一条例应该明确的写入宗教法中。

(四)、放弃一种信仰是痛苦的,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,甚至是流血牺牲才能迎来另一片思想的天空。

放弃一种信仰一定很痛苦,需要承受巨大代价才能摆脱固有的信仰被逼出精神的世界,甚至是流血牺牲才能换来精神解脱,但是你如果想复辟一种宗教,却如同洪水猛兽一般无法抵挡。

(五)、圣人的圣言才是民众前进的指路明灯

经济发展是有规律性的,聪明人不适宜做生意,因为聪明人有一个通病就是反应慢,懒惰,而生意人都是勤奋的人,并且很有耐心。一个成功的商人智力并不一定高,不要以为马云说的话都充满智慧,其实他的话一点哲理都没有,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重复前人的话而己,再普通不过了,他的话只所以让你听得进去,只是因为他有金钱的光环,其实他的话并没有多太价值,也不会成为传世经典。他只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而已,商人的智慧只是普通人的智慧而已,商人的成功也不需要过多的智慧,商人只需要前瞻的目光,勇敢的精神与耐心的坚守就足够了,如果有过度的智慧反而会消耗掉他的勇气与耐心,使他目光如鼠,而错失商机。

商人的成功不是孤立的存在,并不简单依赖商人自身的能力。商人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因素,更多的是需要时代背景与偶然性因素。清朝的胡雪岩非常成功,是清代屈指可数的红顶商人,从他的成功经历可以印证成功的商人必须有强烈的时代特征,如果没有太平天国的动乱,没有偶然的机遇,以及商人务实的精神,无论如何也成就不了胡雪岩的顶戴花翎与巨量家资。但是,由于古代中国是一个重农抑商的封闭式王权国家,所以古代几乎所有的商人都下场可悲,这其中以红顶商人下场最为凄惨。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规律。

世界上真正能让后人记住,并把他们的话奉为圣言的不是商人,而是像孔子、苏格拉底、黑格尔等这样的教育育人的人,这些人并不富裕,现实中的人生也不成功,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是后人前进的指路明灯。


第三十六章、法的精神续篇(2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TXT下载